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PEARL iZUMi 手套

所謂品牌綁架,是指允許消費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塑造品牌意義,同時幫忙把品牌推薦給其他人。這種方式可以建立發自內心的忠誠,而不是純粹抓住顧客而已。 我們談的不是製造宣傳花招,而是一種新的進入市場模式,一整套精心規劃的複雜行動。最重要的是,和一群不習慣合作的消費者攜手合作。

以上文章引用自:
東吳EMBA聯誼會及管理論壇

文章一開始就引人別人對於品牌綁架這個名詞的解釋,我只是在試著合理化我的行為

自從我買了那雙捷安特的單車手套以後,我滿腦子無時不刻的想要換雙心的手套,幾乎已經是到了片刻不停息的地步。無奈的是我一直都找不到真正合手,又讓我看得順眼的東西,直到我遇上了現在圖片裡的這雙手套,來自日本的
PEARL iZUMi又再一次的擄獲我的心。



自從我上次買了同樣是PEARL iZUMi的袖套之後,對於這個牌子相關商品的好感度大大的提升以後,我開始注意到這牌子的其它東西。我在之前文章裡提到的那家單車鐵人買入了這雙手套。這手套已經被我用過一陣子,所以外觀上看起來有點髒髒的,再加上為了讓照片清楚些,我提高了點曝光度,所以看起來又陳舊了點。

原本我並沒有打算要買下這雙手套,一來是單車鐵人的阿良不是那麼推,他以C/P值的角度向我介紹店裡的其它款式,但老實說我在試戴了他推薦的那些手套之後發現,其實和我之前戴的那款沒什麼感覺的捷安特手套也差不多,當下我也沒有帶走任何手套回家。

之後我在網路上尋找我想要的手套,不是因為顏色不喜歡,就是因為設計上的感覺不怎麼對味,所以我也一直把那雙捷安特的手套留在身邊。

當初因為阿良沒有特別推薦這款手套,再加上這手套的價錢也實在是高上其它手套一截,我也沒有特別注意。一直到某天我又到他店裡閒晃的時候,又在同樣的小角落裡看到這雙落寞的手套,我心裡想著:「反正試戴又不用錢,不戴白不戴。」,這才讓我和這雙手套真正的有了第一次接觸。

沒想到不戴還好,試戴了之後我馬上就默默的抓起這副手套往店裡的櫃檯結帳去。

以下,和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我之所以買下這副手套的理由。



這手套是Tri-D剪裁的,對於手掌的貼合度極佳,連掌心弓起來的部分也可以包覆得很好。吸震的設計良好,除非騎騎乘的時間和距離太長,不然基本上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但我要很丟臉的承認,我並不清楚這部分的材質是什麼。在我到捷安特去找手套的時候,有幾雙價位比這雙更低的手套在老闆娘口中的材質是小羊皮,所以我想至少應該也有小羊皮的等級吧?

像這類自行車的手套在掌心的部分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吸震、防滑還有在你不小心雷殘的時候提供一點點保護功能。其實我最早購買的理由「防晒」卻只是這類手套的附加價值而已。

一般的手套也常用魔鬼沾做為固定的工具,但可惜的是他們的魔鬼沾都設計在手套背面,而不是像這款手套放在手掌的方向。魔鬼沾的大小也還可以接受,不會像其它手套一樣大得很誇張。再來,我也一向都覺得那麼大的魔鬼沾戴起來會不怎麼舒服,感覺就就是會有塊硬邦邦的東西卡在那裡,由其一般手套通常都會把魔鬼沾的位置放在關節處。

又,就我個人龜毛的認知裡,用魔鬼沾固定的手套都會有個地方沒有辨法完全密合,就像這張圖片裡有個可以看到皮膚的大洞一樣,我個人騎車常常都是四、五十公里起跳的距離,太陽晒得也會比人家多,我可不想在手背上留下差別風化的痕跡,這樣看起來很怪。

所以其實在遇見這個手套之前,對於這類以魔鬼沾固定的手套,我一直都是敬謝不敏的。



這是手套背面的圖片,為了拍清楚那條半透明網布所以選擇這個角度。就像一般的自行車手套,手背的部分是用有彈性的萊卡材質做成,提供了最服貼的鬆緊度。在兩條紅色縫線之間的網布,除了被用在這裡以外,其實在手指頭的夾縫中也可以找得到,這東西可以大大的提升透度氣。

另外,沿著大姆指的這塊布用的是吸汗的材質,主要的功能在於騎車的時候擦拭臉上的汗水(但我騎車的時候都會戴頭巾,所以這功能對我來說派不上用場)。



再把手套翻過來,這是手套的背面手背位置。

白色的部分就是我所說的吸汗材質(我想應該是棉),黑色部分是透氣又有彈性的萊卡材質,紅色的部分一直延伸到手掌的發泡材質,感覺起來像是比較稀疏的菜瓜布,主要的功能應該在於排汗和透氣,請配合下圖一起服用。




這是手套的正面手掌的位置,比較容易被壓迫到的尺神經的位置有加厚。再來就是很容易長繭的那個地方(我不知道那個部分的正確名稱),還有姆指骨的地方也是。

人體腕骨附近有很多血管和神經打從那裡經過,一雙好的手套可以減少騎乘時被施在手腕上的壓力,預防運動傷害的產生(但重點還是要有正確的騎乘次勢)。

照片裡可以看到整個手套的縫線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手掌各部位的起伏的弧度和手套相互貼合,所以在戴著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這雙手套和其它手套的差別。不喜歡戴手套的人常常會覺得手套會降底手指操作上的靈活度,但這點在我的使用經驗裡幾乎完全感受不到,應該這樣來形容這手套「感覺不到,但他確實在存著」。

不過短指手套本來就是為了靈活度存在。

另外,我不得不推崇一下PEARL iZUMi的車縫功力,他們家的產品縫線的部分都不會壓迫到皮膚組織,我在騎完車之後,手上都不會留下什麼痕跡,我覺得這是PEZRL iZUMi這個牌子對於使用者最大的體貼。






之前我用的那雙捷安特也沒有那麼不堪,至少在穿脫的設計上捷安特也很貼心的有些小設計讓使用者很方便穿脫手套,我在剛開始用這雙手套的時候甚至還覺得有點不習慣。

只是,我覺得手套這個東西應該比較著重在功能上的考量,使用習慣是可以慢慢養成的,不要因為使用上的便利養成不好的使用習慣,再來也沒有必要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

之前我在捷安特專賣店找到的那雙手套,手掌的部分是PU材質,沒有任何加厚的設計,就等於是用手掌直接接觸握把的部分,手背的排汗設計上是大同小異的,但我騎完回到家以後常常手套都是溼的,記得有次我在大太陽下騎到頭城約70公里來回的時候,手掌的部分還因為太溼而握不太住握把

關於這點PEARL iZUMi的手套就可以很快的把汗水帶走,完完全全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即便我在騎北宜山路上大汗淋漓的時候也是

捷安特的手套在我戴了一個月左右就變得鬆鬆垮垮的,但我現在用的PEARL iZUMi同樣是過了一個月,還是覺得和新的一樣。手套這種東西,用久了一定都會慢慢的變鬆,所以在挑手套的時候我會挑選戴起來稍微緊一點的尺寸。像這類的單車人身部品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試穿,廠商提供的尺寸只能當做參考,並不是絕對。

當然另外還有全指手套可以把整雙手都包起來,無論在防受傷、保暖以及防曬的功力都屬一流,但一來我覺得戴起來太悶,二來那種全指手套戴上去之後靈活度大減,所以在我挑手套的時候,全指手套我是不考慮的。






這麼一來,我是不是快成為PEARL iZUMi的代言人了?

所以我說,我已經被這牌子給綁架了。



最後再來個重點整理:

一、自行車的手套功能主要在於防滑、吸汗、吸震、防受傷還有防晒。
二、挑手套的時候請挑稍微合手一點的,而且一定要記得試戴。


參考資料:
單車學校教你的52堂課 P.89

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PEARL iZUMi 袖套


看完這篇之後一定會有人笑我娘(這是形容詞,不是名詞),但我還是想寫一下這袖套神奇的功用,至少每個有在騎車的人都應該找個好袖套來用用,當然,如果要我推袖套的話,我還是會推現在我用的這牌,也就是在上頭的圖片裡看到的這個。

話說小時候我印象中第一個袖套,只記得是國小的時候買來的,為什麼買來的已經忘了(可能是為了防止吃飯的時候弄髒衣服),那是一個黑色的袖套,也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的讓我用過幾次。不過這袖套早就不知道跑到那去風流,只留下我腦海裡曾經和他在一起一段時間的回憶。

我第二個袖套就是現在騎車的時候戴的這個,PEARL iZUMi 407的白色袖套。

早在在我買下那頂安全帽的時候同時也決定了將來我的車子和車衣的顏色,然後為了和我白色的車衣相襯,我找了這個白色的袖套來搭配。我的車褲 是黑色的,如果袖套也一樣是黑色的話,我覺得看起來會非常沒特色,而如果袖套是白色的話,那麼整個人和車子在視覺上的效果感覺起來就好上許多。

就是有人騎車的技術不怎麼樣,又偏偏喜歡追求視覺上的效果(又或者說,也剩下視覺效果可以要求了)。反正,在我的袖套入手之後,我開始了全套車裝的單車之旅,到目前為止的心得,反而比較接近虛榮心作祟得到的滿足感。

曾經不止一次,我把我的阿洛德(純正血統來自加拿大的原產LOUIS GARNEAU-SIX)帶上了羅東鎮的街頭,那個時候還穿著長袖排汗衣的我就靠著阿洛德超乎常人想像能力的外表得到不少注目禮(我也清楚的知道車子比主人本身還引吸人)。就我在宜蘭這裡的單車生活中,只遇過一次有位穿著粉紅色車衣的仁兄比我還兇,他那粉紅色的車隊版車衣實在太顯眼,和他交錯而過的瞬間我馬上敗下陣來。除此之外,我和我的阿洛德幾乎是戰無不勝的。

所以,請容許我以某信用卡廣告的橋段來滿足一下我那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虛榮心。





有殺氣的APEX運動風鏡,NT$790

白色的PEARL iZUMi袖套,NT$1125

白色的BELLWEATHER車衣,NT$1800

白色的NEXTRO安全帽,NT$2500

白色的LOUIS GARNEAU-SIX,NT$10600

往來路人的注目禮,無價



文章說了這麼久,還是把重點放在虛榮心上,你們就知道這篇文章其實沒啥鬼內容可言。



這組PEARL iZUMi的袖套以SPF50+著稱,超強的防曬功能是我選擇他做為我的袖套的原因。另外一個重點,白色除了和我車衣的顏色搭配以外,比較不會吸熱也是我做選擇的原因。



再者,袖套本身以彈性材質製成,可以服貼在手臂上,開口的部分也很貼心的做了平車的設計,即使這個袖套戴得再久也不會在手臂上留下明顯痕跡或因為長時間被壓迫而覺得不舒服。手臂內側的部分有透氣通風的設計,在空氣流動比較慢的地方也不會因為沒有什麼風經過而感到悶熱,PEARL iZUMi的袖套真的讓我有物超所值的感覺。

袖套這東西當然也有便宜的啦!我去的那家車行老闆娘就一直跟我說他們過不久之後會自己出袖套,價格大約只有我現在用的這個的四分之一,問我要不要等。但我毫不考慮的告訴他:「我只要這個,而且我可以等。」

之後,等我確定沒有辨法在短時間內入手這組袖套時,,讓我決定了隔天的台北行(就只為了這個袖套,我在四個小時之內往來於台北和宜蘭之間)。雖然我買下這個袖套的時候心情不怎麼好(因為車行愛理不理甚至我覺得讓我非常反感的態度),但讓我實際用過之後,我還是找不到換掉這個袖套的理由。

就當是虛榮心作祟吧!PEARL iZUMi的袖套真的是個好東西!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TOPEAK AirFender土除

話說就在上個禮拜,當我走完台北宜蘭來回的旅程以後,本來應該很高興的我卻不怎麼高興得起來。我的右手可能因為騎車的姿勢不正確,所以長時間壓迫到尺神經,在我回到家之後才發現右手從手肘以下的地方沒有辨法施力。還是可以有動作,但就是沒有辨法出力。

本來在剛開始騎車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後來我發現是握把的角度沒調好,調好以後再加上我去買了另一個新的手套,這個問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一直到上個禮拜為止

這讓我真正的下定決定要去買個好的握把,不然至少也要找個好一點的牛角來解決我長時間騎乘時的不適感。我找上了GOOGLE大神

大神的喻示是「人間肉球」,據說可以完全解決長途騎乘時的不適感。於是我便出發到到車行去找,很不巧的是我要的那個款式宜蘭這裡捷安特的車行統統都缺貨,就連他們總公司的倉庫也是。然後,好死不死的我那敗家的老毛病又犯了,到車行來總是不能空手而歸的吧?

不是每台車的主人都喜歡在車子身上裝土除(台語的「虎匝ㄚ」可以防止地上的水混著泥沙被輪胎捲上來噴到衣服上),總覺得好像多了什麼東西心裡會有個疙瘩,即便是我也不例外。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裝了難看,最好是地上溼溼的時候就不要出門騎車,衣服就不會被弄髒了。

但,在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考慮之後,最後我還是決定裝個土除。原因是前陣子其實沒有什麼雨,卻常常因為地面潮溼而不能出門騎車,害得我前兩個月有一搭沒一搭的騎著,最長的騎車空白時間還曾經長達一個禮拜,害得我都覺得我的關節快生鏽了!

在那段沒車可騎的時間裡,我從網路上發現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土除,看起來不像一般土除一樣呆板,再加上是可拆式的,天氣好時不用就收起來,等到派得上用場的時候再裝到車上就好。更特別的是,他是充氣式的。名字是 AirFender由TOPEAK所設計生產。官網上的介紹在
這裡這裡

前幾天我到車行找人間肉球的時候就向老闆訂了一組,昨天晚上老闆打電話來通知我可以取貨了,就在剛剛我高高興興的跑到車行去把這組土除帶回家來組裝。


這是還沒有組裝時候的樣子,上面那個是AirFender A2,裝在後輪。下面那個型號是AirFender A1,是前輪專用的。



我想,先從後輪開始安裝好了,在安裝之前先拍張使用前的照片吧!



他的扣環一邊用鏍絲固定,另一邊是像這樣的設計,可以按照座管的粗細調整位置。如果座管直徑在31.2~34.9mm之間的話就用上圖這個個位置。



如果座管比較細一點,在25.4mm~31.2的話就用下圖這個位置。不過我家阿洛德用的上面那個粗座管用的位置,鎖上去也只是剛好。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請先確定扣環已經確實的固定在兩個固定點其中之一以後再開始其它動作。



這東西也是可拆卸式的,平常用不到的話可以把土除拆下來收好。



總共有兩對按鈕可以用來調整土除角度,使用方法是同時按下左右兩側的按鈕,就可以調整關節的角度。



這是氣嘴的蓋子,平常這樣鎖著的時候可以保護氣嘴,但除個功能以外還有其它的。



氣嘴是美式氣嘴,一般的打氣筒應該都可以用。



真正的重點來了,氣嘴的蓋子飯過來上鎖之後可以用來洩掉土除裡的空氣。不過多多少少都還是會有一點殘餘的空氣在裡面,除非把整個充氣式土除捲起來讓裡頭的空氣完全被擠出來。



這是後土除快拆的部分,比較麻煩的應該只有組裝到車架上的過程。有需要動到螺絲的部分都需要用到3mm的六角板手,本來我還傻傻的用十字起子轉了半天,發現怎麼都沒動靜之後才驚覺這點。和座管相連的地方有黃色的墊片可以防止座管刮傷(也剛好擋住我上次手賤不小心把座管快拆轉開之後沒鎖緊,一屁股座上去之後才發覺不妙的痕跡)。



這是安裝上去之後的照片,在充飽氣之後土除後方很巧妙的形成一道弧度。

鎖上土除的位置本來是我用來放座墊袋的地方,可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只好先犧牲座墊袋,裡頭的小東西丟到另一個袋子裡(反正座墊袋最主要是用來放備胎,如果不是長途旅行的話應該只要帶著簡單的工具組出門就好)。



後方的完工了,現在來看看前面的吧!



這是AirFender A1所附的零件,看起來在組裝上比較麻煩一點。如果前避震的轉向管直徑在13~17mm的話,其實可以不用那最左邊那兩個黑色的東西,不過我想我的車應該是超過這個尺寸的,先裝上去比較保險,萬一太粗的話再拆下來。



按照說明書的指示把上面的零件組裝起來之後就變成這樣,用來把土除用固定在前避震器轉向管下頭的,直徑19.6~25mm者適用。這個斜口設計的奇妙功能,就是當你把中間的螺絲鎖得愈緊,整個零件會開始慢慢擴張,一直到撐住整個轉向管為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防過充的功能可以把多餘的空氣排出來避免過多的空氣造成內部氣壓過大而損壞。前後土除都只要打入10psi/0.7bar的氣就夠了,萬一打太飽的話,過多的氣會慢慢的從這個地方排出來。在打氣的同時可以把手指頭放在裝置前面,可以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有空氣在流動。

我在玩這個的時候很不怕死的用力打氣,結果很清楚的聽到「噗」的一聲,感覺起來滿妙的。

充飽氣之後的感覺頗為紮實,硬度大概和NIKE AIR MAX球鞋的氣墊差不多或許還更硬一些,雖然還是按得下去,但不會完全軟趴趴的沒有彈性。主體上方比較硬一點,我想主要的支撐應該是在這裡,下方摸起來結構就比較有彈性些。



另外, AirFender A2上也有這樣防過充的設計。



這個鎖平常可以用來固字土除本體,如果用不到的話可以往右撥把鎖解開,之後就可以把土除主體拆下來。如果要用的話,把土除主體固定好之後,可以把撥杆往左撥之後扣住土除主體。Airfender A1的氣嘴也同時被藏在轉向管裡,以避免不小心造成損壞。



把AirFender A1鎖上前避震之後的樣子。



安裝好之後整台車,但看來立管下方還是保護不太到的樣子,很剛好的和Louis Garneau SIX怪異的上管形成巧妙的吻合,簡直就像量身訂作的一樣

本來我是很討厭下雨的,但在裝了這個土除之後,現在的我竟然開始期待雨天的到來,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比較要注意的地方在於,雖然Airfender號稱可以捲起來收藏,但是最好不好捲著太久。一般情況下就讓他處於半充的狀態下存放。萬一很不幸的充氣以後回不了原來的形狀時,可以整根泡在攝式40~50度的熱水10~20秒,就會回到原來的樣子了。

因為材質的關係,放久了可能會變色。不過還是可以安心使用,反正他們公司有單獨在
賣土除主體(雖然我強烈的懷疑這是另一個騙錢的手法)

另,剛剛為後裝後土除從座墊袋裡拿出來的工具,全都被我丟到那個上管袋裡(備胎除外),全都丟進去之後還有空間可以放我的手機。再加上那個上管袋有附雨衣,至少我願意相信有防潑水的底限,我想如果突然下起小雨的話應該是可以安心使用的才是。

至少在這陣子我出門騎車再也不用擔心路面溼滑的問題,但這只是現階段的解決方法,再過一陣子東北季風開始變強的時候,恐怕連出門都很難了。








接下來是閒聊的部分。

前幾天,我在那家車行閒晃的時候剛巧也有位客人來挑車,他搶先我一步拿了一組人間肉球走,還問老闆娘好不好用。那家車行的老闆娘轉過頭來就要我幫她介紹人間肉球有多好,然後我還很好心的跟那個客人說了好多好多。包括人間肉球的支撐性比較好,長途騎起來會比較舒服,再加上牛角可以變換騎乘姿勢,身體比較不會痠痛等好處。

之後拉哩拉雜的又說了一堆前燈後燈的,剛巧就在我銷售員魂要覺醒過來,多事的要向那個客人介紹座墊袋有多好用的同時(那個客人看起來就是沒在CARE預算的),突然清醒過來的我卻只是很簡單的向那個客人說:「其實這個座墊袋也可以考慮一下,很好用的。」就跑去跟老闆聊人間肉球到底什麼時候會進,等我又再一步的確認了連公司倉庫裡都缺貨的時候,只好放棄原訂人間肉球的計劃改買TOPEAK這組土除。

本來我是打算只要老闆直接開給我比較優的折扣的話,我可能連安全帽和車衣都一起幫他介紹給那個客人。不過,老闆看來不是省油的燈,就只是冷冷的說著:「我先收你訂金,等貨到了之後再看看要怎麼算。」果然薑是老的辣!

在我今天跑到店裡去取貨的時候,也只是像一般客人一樣打個九折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1017單車台北行

就為了一句諾言,我展開了接連兩天的單車之旅。目的地是台北市,交通工具是我家阿洛德,帶著極為簡單的裝備就上路了(但沿路上看到的單車伙伴們,就連環島的人看起來,行李都比我少得多)。

跟據經驗(或者地圖上)顯示,單車要從宜蘭通往台北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傳說中的北宜公路,另一條是濱海公路。我不想走北宜,從來沒有認真練過山路的我不怎麼想要一開始就把力氣花光,再加上幾年前在草嶺古道上的經驗,以及多年來行走於台北和宜蘭的故事告訴我,從宜蘭方向上坡的話,會比較累。於是我放棄了北宜公路到台北的可能性改走濱海公路。

如果是濱海公路方向的話,我將從福隆方向進入貢寮市區,經過台二丙和102共線的路段,再經由平雙產業道路往平雙隧道轉上106,那麼最後我將從石碇和深坑方向進入台北市區,最後可以從羅斯福路和中山北路來到台北故事館。這是我這次故事的起點,也是最後的終點。

於是我往返於台北和宜蘭之間的路線開始清楚的浮現,我將經由上述的路線北上之後,再沿著北宜公路回到宜蘭,這是我之前機車旅行時走慣了的,理論上也應該是非常安全的。

接著,我必需要說明為什麼這個承諾必需要被我實現,不過這不急,容後再秉。






10/17早上八點四十分,這是我出發的時間。

出發時的天氣不錯,但僅限於我的頭頂上。左手邊的雪山山脈上堆了一些雲,看起來像是小丑頭上戴著造型的誇張帽子。右手邊的太平洋上是罩著蔽日的烏雲,黑壓壓一大片聚集在海上,又或者像是和雪山山脈上堆積白雲對峙的敵軍,他們的戰場就會是我頭頂上的這片藍天。

我想起了電影魔戒中魔多大軍和西方聯軍對峙的畫面。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趁著雨還沒下下來之前離開這個戰場。



這是我出發時在龍德大橋旁拍下的照片,有頭水牛在田裡悠閒的吃草,身旁有幾隻白鷺鷥來回踱步著。其中有幾隻白鷺鷥原來是比較靠這馬路的位置的,看到我停在路旁之後開始集體向水牛靠近,可能就白鷺鷥的立場,水牛是個超大的保護體吧?



我又一路向北行進到了傳藝中心,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天空中藍色的部分。但就像我說的,其實我所擔心的跟本就不是這樣的藍天,而是暗藏在我背後的那片太平洋上空的烏雲。那,就讓我們轉過頭去看吧!



這是我轉過頭之後所看到的畫面,像不像是一群黑壓壓的半獸人大軍等著要攻入聖盔谷之前嘯聚雲集時的畫面。今天的風速感覺上比較慢一點,也許海上的雲沒有我想像中的移動速度,我其實有著充裕的時間北上,不過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休息。

所以,我也只能悶著頭一直騎了,向北。



對很多宜蘭人來說,有個精神上的地標是幸福的。理論上,只要身處蘭陽平原上,向海的方向沒有大型遮蔽物的話,龜山島都是一個明顯的地標。

關於龜山島的由來有許多故事,有人說是被當年鄭成功用炮聲嚇傻了的龜妖所化身而成,也有人說是與海龍王的公主相戀卻不被允許在一起的龜將軍的化身(而在這個故事裡,海龍王的公主為了體恤龜將軍的日晒雨淋之苦,所以在快要下雨的時候總是會為龜將軍編起一頂斗笠為他擋雨,這也是宜蘭民間傳說「龜山戴笠」的由來)。

據信,鄭成功終其一生沒有踏上台灣北部的土地半步,炮聲鎮龜妖的故事很明顯的應該只是穿鑿附會。另一個龜將軍與公主的故事,也許你們用「噶瑪蘭公主」這個關鍵字搜尋的話,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

另外一個關於龜山島的故事,是比較不浪漫的地理學上的。

在蘭陽平原上有座因為堆積作用形成的巨大沙丘,分別從蘭陽溪南北兩岸一直到達蘭陽平原的南北彊界,這個巨大的地標再加上外海的龜山島,就好像是兩個偉大的護衛守護的蘭陽溪口一樣,而這也是「龜蛇把口」的由來。

噶瑪蘭廳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岸臨無際,孤嶼聳起,與玉山遙遙作對,其縈波蹩蹩,近復興沙仙蜿蜒,天然作廳治門戶,形勢家所謂龜蛇把口是也。其龍從蘇澳穿海而來,一路石礁,高者如拳, 小者如卵,隱隱躍躍,如起如伏,山週二十餘里,高二百餘丈,朝旭初升,變幻萬狀,蘭陽八景所謂龜山朝日者,此其第一,將雨則噓霧咽雷,聲如震鼓,中匯一 潭,清澄徹水,春夏間時有漁人結網焉。」



不久之後,我來到了烏石港口。

「 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哪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這是清道光五年時,擔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所留下來關於烏石港的描寫,在高拱乾的《八景詩》完成之後,同時帶動了各地文人挑選某某N景的風潮(某某是當時行政區的地名,N屬於自然數)。

不過,在我眼裡,這只能証明烏石港在宜蘭地區的開發史上曾經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在烏石港旁還有一個施工中的蘭陽博物館,不過因為正在施工中,我想也不方便拍下人家不怎麼優雅的照片。至於這個照片上的里程數,當時我看到的心情只有苦笑。在這個太陽正大的時候,看到這個距離其實很難高興得起來。

慢慢騎的話,到福隆應該還要再一個小時半左右。


有走過北濱的人們,相信對於照片裡的阿拉伯魔宮都印象深刻。

在我小時候,就只是單純的阿拉伯魔宮,現在這座魔宮旁邊又建起了另一座中式建築物,雖然感覺上很突兀(無論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感覺都是),不過我想這應該也代表著另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吧?

房子的主人據傳是阿拉伯人,因為覺得這片海灘和故鄉的很像,所以頭城海邊蓋了這房子,又因為妻子是中國人,所以接著又在旁邊建了另一棟中式建築。不過,傳言只是傳言,在商周上有著一篇這樣的文章來介紹這房子的主人。

我很喜歡這房子的整體設計感,在單調的海岸線上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我在石城附近稍作停留,龜山島在這裡偷偷轉過頭來。龜山島的前方看起來怪怪的,那是因為下雨的關係,不是鏡頭髒掉。

民國64年的時候為了配合軍方的管制作業,龜山島上的居民被迫放棄居住已久的家園,來到海的另一海的頭城鎮大溪里,在現在的龜山社區落腳。石城到大溪的距離不遠,也許龜山社區裡的耆老們每天都是這樣望著海洋另一頭的龜山島思念著故鄉。

照片裡那個偷偷跑出來露個臉的小岬角,應該是我出發的地方。



我到達石城的時候,天空的雲開始彼此靠攏,看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接下來停留的地方是三貂角,我在燈塔下的某個有海巡弟兄看管的岬角上稍做休息,把放在背包裡的小點心拿出來補充體力(我實在沒有勇氣打開在太陽下晒了這麼久的蓋奇巧克力)。我是真的很想跑過去和那位海巡弟兄聊天,而且我也看著他想要有人陪他聊天的眼神,但是我又不想落下一個「妨礙勤務」的口實,所以我只和那位海巡弟兄交換了個眼神,就分開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了。

我想起好友怪頭當年也是海巡弟兄,如今看到這位獨自站崗的橘色制服男子,就好像看到怪頭當年的樣子。「這傢伙看起來就一副新來的樣子。」我心裡確確實實是這樣想的沒錯。我知道他現在是真的有很多話欲言又止,從他的表情和動作可以得知,我不和他說半句話就離開是非常殘忍的(但我想我當時的心情可能還有點開心?)。

之後,我真正開始片刻不停的行程,到達福隆的時間是十一點半左右,我只在福隆的7-11做了簡單的補給,買瓶寶礦力水得就又上路了。

附帶一提,福隆有名的便當不在月台上,而在於出了火車站之後的第一家不起眼店面,要買便當得先穿過店裡的人潮,擠進狹小的走廊,進到廚房之後才可以買得到。不過這家便當裡的傳統風味確實非常值得。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沒有打算吃這裡的便當的話,我應該會留在這裡解決午餐之後再說。

今天預定的午餐地點是台二丙上某個風景好的地方,午餐的內容將在下一個7-11時進行補給。離開福隆7-11之後,我轉進了102和台二丙共線的路段,我向來也頗欣賞這段的風景。這段路主要在山谷間行走,但我想老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其實這段路最美的應該是在兩旁的山腳下的產業道路,而不是在於寬闊的新開省道上。


這是我在雙溪市區裡的7-11買到的午餐,原本我是想在雙平公路上找個風景好又氣氛佳的涼亭解決他們的,無奈這個時候天公不作美,硬生生的開始下起雨來,我只好匆忙的解決他們,也跟本就沒有心情好好欣賞風景。

我準備往平雙隧道的方向行進,只是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柑園這裡往平雙隧道勢必得面臨到一個極陡的上坡,騎機車時都覺得有點辛苦的路段,平常都偷懶騎緩坡的我解決得了嗎?

一旁的基福公路(就是台二丙啦!)以翻山越嶺的姿態在這裡伸展的他的筋骨,看來完工以後會是條好走的大路。舊的平雙產業道路在就他的底下跟著山勢左右亂鑽,我只好摸摸鼻子認點的騎上去,在我騎過的路段中,只有梅花湖往三清宮方向的產業道路可以和這段比美,雖然距離短,但坡度卻是陡得有剩。

我拿出登山時的好口號:「下個彎就到了!」(而我們通常都不知道是下幾個彎)當做唯一的,也是最強而有力的心理建設,汗水不斷滑落的同時,大腿的痠痛和疲勞感也持續的不斷累積,我幾乎是用時速不到9公里的速度前進,讓我維持車身平衡的力量只剩下死命撐上去的迴轉速,再慢下去的話只剩下牽車一途,而這是我死也不想做的一件事。

在我看到平雙隧道口的時候,也是我體力近乎透支的時候。我把風鏡摘下來放在車衣口袋裡之後,就直接騎進去了。1.3KM裡的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也不見得真的短到那裡去,裡頭的照明不錯是讓我放心的一點,寬闊又沒什麼車的路面又是讓我放心的另一個因素,無論是之前的機車行或是這次的單車行,在這樣的隧道裡心情向來都是輕鬆的。

過了平雙隧道之後是一個大下坡,我可以一路滑行到十分轉上106為止。



這裡的名字是萬寶洞,位於一個公車站牌後頭的小溪谷,是我在無意間發現的好地方。除了在山谷小溪間玩耍的樂趣以外,豐富的壺穴地形也相當有趣。



偷偷拍一下我家阿洛德,整張照片看起來完全不像在離馬路只有十五公尺不到的地方拍攝的,其實照片上方的缺口旁就是公車候車亭,卻感覺起來像是在某某不知名的林道裡稍事休息時的畫面。

我在公車候車停裡解決了我的第二份行動糧,現在只剩下走味的蓋奇巧克力還有一包我最愛的森永牛奶糖(而這是到達台北時預計要拿來慶功用的爽糧)。在福隆7-11買的寶礦力水得在剛剛平雙隧道之後被我喝得只剩三分之一瓶,也得快點找個地方補給才是。

「只要是跟我同方向的便利商店就好。」我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尋找著可以補給的地方,卻一直在我進到了深坑之後,在東南技術學院附近穿過馬路到對面新開的萊爾富買到。好消息是我終於在這裡得到水份的補給,壞消息是我從家裡出發時帶出來滿滿三公升的水袋,在我進到台北市的時候正式宣告收工,我想也得感謝平雙隧道前的那段上坡,還有在隧道裡大口喝水的暢快感受。

不可否認的,無論在什麼時候走上106都會覺得這是條美麗的公路。

往台北的方向似乎只有我一台,還有另一台在平溪之前就海放我的公路車。

進入台北市之後,首先我沿著木柵路來到世新大學附近,經過世新校門口以後轉由景興路轉萬隆路一萬接羅斯福路北上。我知道可以走萬隆路就好,也知道也許萬芳路或軍功路的距離也許更短些,但當時的我無論如何就是不想再爬坡。

經過滿佈國旗的民主紀念館前,一直到景福門、台大醫院、濟南教會再到我很喜歡的巴洛克式建築監察院門前,我開始準備好要走上我在台北最喜歡的中山北路。

我一直都覺得在中山北路的樹蔭下騎車是件樂事,這是我在台北市唯一聞不到廢氣的路段,也是少數我可以走得很開心的路段,無論是步行或者騎車都可以有著相同的心情(但儘限於基隆河以南的路段)。應該是心理作用,我總覺得在中山北路上連計程車都變得有禮貌得多。

另,我又不禁開始幻想起,萬一將來某次國際無車日的活動改到中山北路上來進行,而不是在繁華熱鬧的東區的話,那麼中山北路沿線具有歷史深度的徒步區將又可以如何展現與安排。



這是我這次台北行的目的地「台北故事館」從二樓後方陽台所拍攝到的樣子。


這張是今年年初拍到的故事館,我想主題應該是木棉樹才是。我只是覺得難得來又回到故事館卻只拍下他的背面也實在太說不過去,所以只好再補上一張之前拍的照片聊表心意。如果想找其它關於台北故事館的照片的話,請洽這裡











好的,我想都說到這裡了,也表示這天的故事已經接近尾聲,而你們還不知道我這次北行的真正目的。

說穿了,一切的一切都得從這個消息開始。

但我的目的不是李家同教授,對而我言他的作品說教意味太重,在我心中與其說他是位作家,不如說他是一位富有人文思想的學者(或者行動家)。這麼說也許有點對不起李教授,但我真正的目的在於詩人楊佳嫻。

而這次這個故事的起頭,也是因為故事館那裡的朋友打電話來告知我這件事情,為了滿足我對於單車長途旅行的欲望,也為了滿足我想見到楊佳嫻本人的念頭,所以我計劃並落實了這次單車行,我想這和單純的旅行,實在有著天差地別。

早就已經存在了。/可能走得稍微遠一點/在你三十五歲/而我三十歲的那個地方/等待著,與書櫃一同壁立/看雪標點窗景,抓傷地板,呵欠/只因為遲遲不能決定/應該從中譯還是英譯本讀起/(啊,牠像你一樣勤勉好學……)/想起屆時必需面對/兩隻貓,你偶爾也過敏似的/在早晨裡打起噴嚏來。

~楊佳嫻,我們一起養過的那隻貓《你的聲音充滿時間》

能夠寫下這種作品的人會是什麼,我不禁殷切期盼著。雖然讓我開始注意到楊佳嫻的是她名為《雲和》的散文集,不過讓我真正開始愛上她的作品的卻是詩集。她是天生的詩人。

她的散文對我來說太像日記,讀起來的樂趣是有的,卻遠不如詩。

另,她本人的聲音也是道地的很高雄,豪邁而熱情。










當晚,我的落腳處位在某位擁有「大隻點」的折耳貓主人板橋家中,阿洛德就安置在某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就當我相信台北市的治安吧!),靜待著隔天的啟程。





最後,我想我應該為這天的故事做個結尾,是關於旅行的部分的。

這天的故事結束以後,第二天我從台北出發,從新生北路上到羅斯福路,進入新店之後一路經過北宜公路回到宜蘭。我不是個會在北宜公路上拍照的人,從這次的照片數量來看,我想應該也可以知道在我攝影相關器材在未正入手之前,想看我的和阿洛德的故事的話,就只能屈就在N73三百萬像素的鏡頭,還有不怎麼優良的成像。對我而言,這也是痛苦的。

所以,之後我會再添購可以讓單眼相機和單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好裝備,以達到我單車旅行最大的樂趣(我想,更大的理由只是想敗家而已吧?)。這同時也需要一點時間。

北宜公路的故事請容我之後再慢慢整理(雖然我覺得第二天的故事被我寫出來的機會實在不大),在我個人的立場來說北宜公路應該專門為他寫一篇文章成主角,而不是附加在其它文章裡淪落為配角。

另,在我回到宜蘭以後,那包森永牛奶糖還是完好如初,果然在長途旅行之後的冰涼啤酒才是最好的獎勵。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Deuter Cross Air EXP

像這樣的登山包,或者說是戶外運動專用包我總共有三個。這些包包都有很長的故事可以談,請容許我在這篇文章裡花些篇幅來介紹。

第二個大背包個是為了上南湖大山買回來的,可是因為出發前我個人重感冒所以一直到現在還只是備用了沒有真正的服役過。當然,這麼長時間以來,我不可能讓他閒閒沒事做一直晾在那裡吹風,這顆容量達60+10大背包在我每次搬家的時候都可以派上很大的用途。前幾天在PTT的OUTDOOR GEAR版意外得知這個背包是來自於韓國的產品,讓現在的我一直很想把這個包包出清出去,不過在推銷的同時又得為這個包包說些好話,這種事情對我而言非常困難。

另一個背包是很多年前我在參加授銜羅浮考驗的時候買回來的ATUNAS VARIO FUTURA 40+10,那個來自德國Deuter設計的登山背包以40+10公升的容量讓我在當時的五天四夜考驗生活過得十分愜意。印象中比較特別的是我買的那個系列是Deuter包推出拔熱系統的前幾批,因為這個包包的使用經驗不錯,我也因為這個系統愛上Deuter的產品。

是的,我買包包的順序是ATUNAS→某X國牌→Deuter。

另,Deuter是正統的德國血統,這也是我對於這個牌子戀戀不捨的原因。



上面的照片是這次我上台北的時候帶回家的Deuter Cross Air EXP,其實我本來是想收另一款Race EXP Air。這兩款包包不同的地方在於Cross Air EXP的容量有18+4,而Race EXP Air只有12+4的容量,這也是兩款有熱拔式背負系統的包包差異最大的地方。在同樣的價位下,找個容量比較大的也是人之常情吧?



包包的背面,拔熱系統拍得不是清楚,但這個拔熱系統是我找上這個包包的主要原因。

這個拔熱系統的好處是可以把包包和人體排汗量很大的背部分開,在登山的過程中保持背部乾爽的感覺。這個設計對流汗量很大的我而言是個非常貼心又實用的好設計。

不過這也是他最大的問題來源,這個設計是用一個網狀的支架把包包撐起來,所以在重量上等於是要額外背負一個網架的重量,在現在登山講求裝備輕量化的主流趨勢下,為了這個透氣通風的設計得額外背負這些重量就這個使用者深思。另外一點是,因為在背包和背部之間額外多了個網架,明明就沒有裝那麼多東西,但感覺上就好像要大搬家一樣。

不過,就整體而言,我還是非常欣賞這個拔熱系統的設計(應該說,類似的支架系統中,我只信任Deuter的拔熱系統)也因為我對於Deuter包的迷戀,讓我在挑選單車背包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Deuter系列。

這是不理性的情感因素作崇。



先從最外頭的口袋介紹起,基本上這個小口袋的設計是用來讓使用者放那些需要常常拿出來用的小東西(或者說是不小心搞丟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如果不是上山的話,通常我會拿來放面紙和護脣膏之類的小東西。如果是要上山的話,我會把行動糧擺在這個位置。



這個設計是我敗下這個包包的主要原因,除了散熱方便的拔熱設計以外,這個包包還有個地方可以讓安全帽有個好歸宿,雖然整個包包的體積會因此澎脹不少。硬要擠出我這顆L號(頭圍57~62cm適用)的安全帽可以塞得進去的大小,也難為這個包包了。



這是第二個小口袋,左右兩邊各一個網袋,附有一個掛勾,還有一個內袋可以放貴重物品。口袋的設計很多,但是又不會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麻煩。不過我覺得開口有點小,只是剛剛好可以把我的手掌伸進去的寬度,我想可能也不能放太多東西。

不過我喜歡那個內袋。就防竊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個很實用的功能。



這個包包最主要的部分,基本上小東西不會放在這裡,所以隔間應該不是很重要。

這個包包的容量不大只有18+4公升,就長途旅行的考量來看當然是不夠用的,不過在長途旅行上我已經有了兩個馬鞍袋可以支援,所以容量上的考量應該是比較不需要考慮的。裡頭有個夾層可以放水袋(我同時也買了個Deuter三公升的水袋),橘紅色的魔鬼沾是用來固定水袋位置的。



這道位於背包側面的拉鏈,就是容量18+4公升那個+4的由來,一般情況下拉上這個拉鏈時,這個包包的容量就是18公升,把這個拉鏈完全打開的話,可以額外再提供4公升的容量,差不多就多了一台筆電的空間。

如果有個不錯的內袋的話,我覺得這個包包也可以拿來當做一般單車通勤使用啦!不過前提是要有個不錯的內袋,不然筆電在摔車的時候應該會很精彩。



這東西的名字叫水袋,可以放在包包裡然後有吸管可以接出來到背帶上,在喝水的時候只要把嘴對上吸管就可以,是個很方便的東西(我是很不想承認其實我只是為了這個水袋所以買了這個背包)。

一般的水袋開口通常會有個像寶特瓶蓋一樣的東西,可是DEUTER這款水袋真的很神奇,只是個看起來像是檔案夾封口的東西擋在那裡,說真的,在買的時候我還很不放心的跟店員一再確認是不是會漏水,經過店員再三的保証如果有漏水的情形可以拿回去換,我才很放心的買回家。

試用之後,是真的不會漏水啦!那個黑色的東西是吸管嘴的保護套,吸管的嘴部是軟的PU,只要輕輕的咬下去水袋裡的水就因為水壓的關係自動流出來,第一次用的時候還讓我大吃一驚!!

一般水袋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都會有一股很奇怪的味道,不過DEUTER的這個水袋竟然不怎麼嚴重,這是讓我吃驚的第二個地方。



這是把水袋放到包包裡之後的照片,因為水袋裡沒有裝水,所以那個魔鬼沾的位置看起來怪怪的。在正常的情況下,那個至少看起來會是服服貼貼的和背包貼合在一起的。吸管可以從上方預留的開口接到包包外面。



把吸管接出來之後就是這樣,兩邊的背帶各有一個小魔鬼沾可以用來固定吸管,我個人是右撇子,所以把吸管收在右邊。



包包的底部照片,有個布製的扣環那是用來夾車燈用的,當然也可以用來夾其它東西。另外,我覺得背包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所以挑包包的時候會很注意有沒有附這個。



按照慣例,包包兩側各會有一個網袋作為放置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物品。不過,通常我不會在這地方放東西,一方面會破壞包包視覺上的觀感,另一方面這種半開放的空間很容易會把東西搞丟,就我個人的使用習慣而言,最多就是夾一隻筆在那裡。

如果懶病發作起來的話,也會順手把飲料瓶丟在這個位置。不過,既然都有水袋了,那麼飲料瓶應該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會存在於我手頭上的任何地方了吧?



這是把包包附贈的雨衣穿起來的樣子(不要問我為什麼只拍MARK,因為整個背包套都是黃色的,如果要拍整個包包的話會對不到焦),像這樣的登山包裡頭通常會再附帶一件雨衣,通常會收納在剛剛拍到那個RAIN COVER的拉鏈裡頭。

雖然登山包的材質上已經可以做到完全防水,但是在拉鏈或縫線的地方在經過長時間的時用的話還是會有漏水的可能,所以像這樣的包包都會附一件背包套(這是比較正式的說法)來防止拉鏈和縫線的地方漏水。

但一般來說,背包縫線的地方都會做防水處理,所以拉鏈會漏水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一些。另外,在背包套保護不到的地方也是會有漏水的可能,比如說像是背帶和背包交接的地方,那裡背包套剛好被卡住包不到,又是接縫很多的地方。

不過雨是要真的下得很大才會下到那裡啦!

還有更高級的包包在拉鏈的地方也做了防水處理,更可怕的還有整顆背包就算丟到水裡也不會進水的(同樣是德國牌子的Ortleib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像這樣的包包可以直接拿來當救生圈使用,連失足落水都沒在怕的,小小的雨水不算什麼的啦!

當然,防水做得愈好的包包,價錢也就跟著順勢往上爬。

對我來說,防潑水是戶外用品最基本的需求,沒有這個基本功能的東西都跟玩具沒啥兩樣。像這樣的登山包雖然號稱可以防水,但在使用上還是儘量不要拿背包直接和雨水對抗,對於包包來說,使用壽用可以相對的提升不少。

另外,在山裡行走的時候,有個背包套也可以保護背包不會被樹枝或者箭竹勾壞,或者不小心失足跌倒時候避免磨損。

一個背包動軏上千,跟一個大不了一百多塊錢的背包套。這次上山,你可以被勾破那個?

Deuter Cross Air EXP和水袋,在台北登山友購入,約3000塊左右。






OK,今天就先到此為止,改天再來介紹其它裝備。